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广安KTV招聘网 > 广安热点资讯 > 广安励志/美文 >  刘海滨

刘海滨

2022-06-10 02:53:03 发布 浏览 462 次

刘海滨

2019年8月30日,己亥年八月初一

导读

林志鹏

有明一代之思想学术,阳明心学的勃兴实乃一“大事因缘”。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江门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1428—1500)倡“自得”之学于岭南,主张学宗自然、静养心体,一改程朱官学之旧习,启发明代学术“渐入精微”的新风气。姚江王阳明(1472—1529)继之而起,揭“致良知”之教,直称“圣人之学,心学也”(《王阳明全集》),自此“心学”大明,风靡大江南北。一方面,这场发端于陈白沙、大成于王白沙的“道学革新运动”(嵇文甫语)极大地撼动了明代官方意识形态,加深了儒学与佛道二教之间的渗透与融摄,进一步推动了“三教汇通”的思潮,深刻地改变了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格局。阳明心学因获得官方认同而俨然成为中晚明的主流思想,风行草偃般地传播开来。另一方面,心学内部尤其是王阳明门下也与很多门派传承一样,“学焉各得其性之所近,源远而末益分”,虽然门人弟子共同标榜圣学,但宗旨迭出,异说纷呈,塑造出斑驳陆离、五彩缤纷的晚明思想史面貌。“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明霞”(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在这些“光彩纷披的明霞”中,有一道特别引人瞩目,就是作为阳明后学而又汇通三教的袁了凡。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袁表,后改名袁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因“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故改号了凡,世称了凡先生。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生于浙江嘉善魏塘,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万历十六年(1588)至万历二十年(1592)任河北宝坻知县,后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时值朝鲜“壬辰倭乱”,年届花甲的了凡以“军前赞画”身份入朝抗倭。因与都督李如松意见不合,不逾年即遭削籍,返乡后定居吴江赵田。了凡晚年主要从事著述及教子,并致力于慈善活动,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去世。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征倭功”,被追赠为“尚宝司少卿”。

了凡出身于诗礼相传的“文献世家”,其曾祖袁颢、祖父袁祥、父亲袁仁三代都有诠释解析儒家“五经”的论著传世,他本人更延续了家学传统,撰有《袁氏易传》《毛诗袁笺》《尚书大旨》《春秋义例全书》《四书疏意》《四书删正》等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据史料记载,了凡自幼聪颖,“好奇尚博,四方游学,学书于文衡山,学文于唐荆川、薛方山,学道于王龙溪、罗近溪”,于“河洛、象纬、律吕、水利、河渠、韬钤、赋役、屯田、马政及太乙、岐黄、奇门、六壬、勾股、堪舆、星命之学,靡不洞悉原委”,足见其博采精择、学无常师。他的一生,历经了“六应秋试(乡试)”又“六上春官(会试)”的漫长举业生涯,走的是一条由“儒生”而“儒士”、由“儒士”而“儒吏”、由“儒吏”而“乡绅”的典型儒家士大夫道路。

在时人殷迈(1512—1577)的眼中,了凡是一位“博洽淹贯之儒”(《袁了凡文集》);晚明刘宗周(1578—1645)亦云,“了凡,学儒者也”(《刘子全书》);在明末清初的朱鹤龄(1606—1683)看来,他是汇通三教的“通儒”(《愚庵小集》);而在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的《居士传》中,在具有居士身份的彭绍升(1740—1796)笔下,了凡俨然成为一位“真诚恳挚”“以祸福因果导人”的虔诚佛教居士。诚然,由于家庭氛围的影响以及个人学术兴趣,了凡身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儒释道三教汇通色彩,其晚年居家修持,亦确有“了凡居士”之名;但是倘若认真考察他的生命轨迹,了解他“六应秋试”又“六上春官”的科举生涯,知晓他曾以“兵部职方司主事”身份“调护诸军”出征朝鲜,并“以亲兵千余破倭将清正于咸境,三战斩馘二百二十五级,俘其先锋将叶实”的历史,就会感知到民间社会习以为常的了凡形象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有失偏颇。居士仅是了凡的面相之一,他同时更是深得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真传的士大夫,是“上马杀贼、下马著书”的豪杰之士。

提起了凡之名,大多数人便会很自然地想到《了凡四训》一书。该书作为中国传统善书经典,借助于佛教寺庙、居士团体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得以广泛流传,影响巨大。不可否认,《了凡四训》一书弥漫着浓重的佛教气息(当然亦蕴含儒、道二家思想元素),因果报应的思想尤其显著。随着此书的盛行,了凡的历史形象在数百年之间也经历了一个由“儒者”到“佛教居士”的变迁过程。

四百多年来,《了凡四训》的盛行,使很多人误以为该书是了凡所作家训,乃至冠以“袁了凡训子书”或“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之名。事实上,了凡生前并无所谓《了凡四训》行世,该书也不是了凡家训,了凡写给其子袁天启(袁俨)的真正训子书乃是《训儿俗说》。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