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坚持厚葬久丧主张的人说厚葬久丧若真不是圣王遵循的原则那怎
如今坚持厚葬久丧主张的人说:厚葬久丧若真不是圣王遵循的原则,那怎么解释中原的君子照这样做而不停止、实行而不舍弃呢?墨子说:这就是所谓的适应习惯、安于风俗啊。从前越国东面有个国家叫沐,他们生下长子后,就把他肢解了吃掉,据说这样可以保佑后出生的弟弟。他们的祖父死了,他们就背起祖母抛弃,说她是鬼的妻子,不能和她住在一起。这些被其君主拿来当政,民众则习以为俗,照这样做而不停止,实行而不舍弃,但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适应习惯、安于风俗啊。楚国的南面有一个炎人国,他们的父母死后,把肉剔下来扔掉,然后埋葬死者的骨头,这样才是孝子。秦国西边有一个仪渠国,他们的父母死后,要堆积木柴来焚烧尸体,烟雾上升,被认为是死者升天了,这样做了才能成孝子。这些被其君主拿来当政,民众则习以为俗,照这样做而不停止,实行而不舍弃,但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适应习惯、安于风俗啊。假如以这三个国家来看,那就埋葬得太简薄了,如果以中原君子来看,却又太铺张了。像那样则太铺张,像这样又太简薄,那么,丧葬是应该有节制的。衣食是人们活着的时候所需要的利益,尚且要有一定的节制;埋葬是人们死后所需要的利益,为什么就单单在这里没有节制呢?墨子制定埋葬的原则是这样的:棺材只需要三寸厚,足以使尸骨腐朽;衣服只要三件,足以使肌肉腐朽;挖掘墓穴的深度,只要下边不会渗水,上边不泄漏气味,坟堆足以标识所在之处,就可以了。哭着送去,哭着回来,回来后要努力于衣食之物的生产,资助祭祀,并用来孝顺双亲。所以说:墨子制定的原则,不会损害死者与生者的利益,原因就在这里。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1),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者,此也。
(1)请:当为“诚”。
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果真想行仁义之道,做上等的贤士,上要符合圣王之道,下要符合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所以就应当以节葬的办法来施政,这是不可不注意的,原因就在这里啊。
天志上
每一个思想家都必须有一个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他具体的思想主张无不导源于此。墨子的“天志观”就是墨子思想的逻辑起点。“天志观”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正因如此,他的很多主张才找到了最终的证明,如法仪、尚同、兼爱、非攻等,其逻辑的最后阵地无不落脚于此;而像辞过、尚贤、节用、节葬等也都通过圣王而间接源于此。可见,这一主张虽然不像兼爱、非攻那么有名,却非常重要。当然,像这样的主张我们是不能简单地拿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去评判,因为他的这一观点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其他主张找到逻辑原点。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1)。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避逃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2),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1)所:即“可”。
(2)门:当为“闲”。
- 容易出轨的女性面相特征[图]
- . 见《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三引《耆旧续闻》马令《南唐[图]
- 二八十六人将十六位舞者分列两厢奏乐起舞 郑[图]
- 觺觺尖锐敦脄背肉肥厚脄背肉敦肥厚血拇染血的指爪跑得快的样子参[图]
- 高士廉名俭以字显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高士廉对李世[图]
- 戴公者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也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图]
- 梁伯益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为秦开国始祖传到秦仲时周[图]
- 冀希冀峻茂茂盛刈收割虽即使何伤何妨芜秽变成荒芜变质竞进争谋官[图]
- 节欲以驱二竖修身以屈三彭安贫以听五鬼息机以弭六贼二竖疾病语出[图]
- 无家没有家室低洼地上长羊桃花儿盛开光彩耀鲜嫩润泽长势好羡慕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