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其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工、鬼百戏用右壁
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其: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工、鬼百戏用,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本、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令。大殿朵廊皆壁隐北,楼殿人物到,莫非精妙。
其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据文献记载,北宋初期曾在相国寺画壁者,有高益、孙梦卿、石恪、高文进和高怀节父子、王道真、李用及、李象坤等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暴雨导致汴河决口,水淹相国寺,除了大殿东西走马廊壁画得以保存之外,其余皆被损毁。四面廊壁修复之后,召集当时绘画名手,按照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新临仿,参与者有李元济、王易、陈坦、王端、崔白等人。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治平乙巳岁雨患,大相国寺以汴河势高,沟渠失治,寺庭四廊悉遭渰浸,圮塌殆尽。其墙壁皆高文进等画,惟大殿东西走马廊相对门庑,不能为害。东门之南,王道真画《给孤独长者买祗陀太子园因缘》;东门之北,李用及与李象坤合画《牢度义斗圣变相》;西门之南,王道真画《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西门之北,高文进画《大降魔变相》,今并存之,皆奇迹也。其余四面廊壁皆重修复后,集今时名手李元济等,用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临仿者,然其间作用,各有新意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益,涿郡人,工画佛道鬼神、蕃汉人马。……后被旨,画大相国寺行廊《阿育王》等变相,暨《炽盛光》《九曜》等,有位置小本,藏于内府。后寺廊两经废置,皆饬后辈名手依样临仿。”“孙梦卿,东平人,工画佛道人物。……尤长寺壁,谓之‘孙脱壁’。尝与王霭对画开宝寺文殊阁下西北方《毗楼博义天王像》,并大相国寺甚有其迹,今多不存矣。”“石恪,蜀人,性滑稽,有口辩,工画佛道人物。……蜀平,至阙下,尝被旨画相国寺壁。授以画院之职,不就,坚请还蜀,诏许之。……有《唐贤像》《五丁开山》《巨灵擘太华》《新罗人角力》等图传于世。”“高文进,……工画佛道。……重修大相国寺,命文进仿高益旧本,画行廊变相,及太一宫、寿宁院、启圣院暨开宝塔下诸功德墙壁,率皆称旨。又敕令访求民间图画,继蒙恩奖。相国寺大殿后《擎塔天王》,如出墙壁,及殿西《降魔变相》,其迹并存。今画院学者咸宗之,然曾未得其仿佛耳。”“王道真,蜀郡新繁人,工画佛道人物,兼长屋木。太宗朝用高文进荐引,授图画院祗候。尝被旨画相国寺并玉清昭应宫壁。今相国寺殿东画《给孤独长者买祇陀太子园因缘》并殿西画《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其迹并存。”“李用及、李象坤,并工画佛道人物,尤精鬼神。尝与高文进、王道真同画相国寺壁,并为良手。殿东画《牢度叉斗圣变相》,其迹见存。”“高怀节,文进长子,太宗朝为翰林待诏。颇有父风,尝与其父同画相国寺壁。兼长屋木,为人称爱也。”“李元济,太原人,工画佛道人物。……熙宁中,召画相国寺壁,命官较定众手。时元济艺与崔白为勍敌,议者以元济学遵师法,不妄落笔,遂推之为第一。其间佛铺,多是元济之笔也。”“王易,鄜州人,亦工佛道人物,学邻元济。时同画相国寺壁,画毕,各归乡里,都人称伏之。”“陈坦,晋阳人,工画佛道人物。都下奉先、普安二佛剎,尤多功德墙壁。相国寺北廊高僧,乃坦所画。”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王端,字子正……工画山水。专学关仝,得其要者,惟刘永与端耳。相国寺净土院旧有画壁,惜乎主僧不鉴,遂至杇墁。”“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工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作用疏通。虽以败荷凫雁得名,然于佛道鬼神、山林人兽,无不精绝。……相国寺廊之东壁,有《炽盛光》《十一曜》、坐神等。廊之西壁有佛一铺,圆光透彻,笔势欲动。”国朝,本朝。笔迹,指书画作品,亦指书画的真迹。
工炽盛光佛降九曜:相国寺左壁所绘炽盛光佛降九曜,起初为画家高益奉太宗之命绘制,英宗治平年间(1064—1089)毁于汴河水患。神宗时期,寺壁重修,又召集当时名手崔白等人,用此前内府所藏副本小样,重新临仿,且画出了新意。炽盛光佛,即炽盛光如来,又称“金轮佛顶”“摄一切佛顶轮王”。依密教相传,此尊系释尊为教化众生所现的忿怒相,佛身毛孔放出炽盛之光明,故名“炽盛光如来”。九曜,梵历中的九星,指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印度占星术中的罗喉、计都。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中说:“尔时释迦牟尼佛住净居天宫,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八部,游空大天九执、七曜、十二宫、二十八星、日月诸宿,我昔于过去娑罗树王佛所,受此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法,于未来世中,若有国界,日、月、五星、罗喉、计都、彗孛、妖怪、恶星,照临所属本命宫宿及诸星位……应于清净处,置立道场,志心持是陀罗尼经。……一切灾难自然消灭,不能为害。”山西应县木塔内出土的雕版印刷《炽盛光九曜图》所表现的内容,可作为想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壁画的参考。
用鬼百戏:应系道教故事,属于锺馗主题画之一。宋人李廌《德隅斋画品·玉皇朝会图》:“(石)恪性不羁,滑稽玩世,故画笔豪放,出入绳检之外而不失其奇。……尝见恪所作《鬼百戏图》,锺馗夫妇对案置酒,供张果肴,及执事左右,皆述其情态。前有大小鬼数十,合乐呈伎俩,曲尽其妙。”本书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中,则细致描写了以锺馗为主角的鬼百戏,可参考。
本鬼子母揭盂:习见说法为“鬼子母揭钵”(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钵,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鬼子母,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Hariti音译“诃利帝”。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被称为“母夜叉”。经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鬼子母揭钵”展现的正是吃人药叉诃利帝皈依佛教的情节:在诃利帝大肆吃人、众人对其祭拜无果的情况下,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让其体会失子之痛,用法力无边的钵盂将其最小的儿子罩住,将钵盂变得大而透明,使鬼子母可以看到却得不到孩子。鬼子母率领诸鬼奋力揭钵,虽然倾尽全力,却在佛钵前无计可施。鬼子母信仰自西晋传入中国后,由于故事富于戏剧性和生动性,对大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成为绘画、戏曲、小说的题材,在流传过程中,佛教色彩淡化,娱乐色彩越来越深厚。孟元老对东京大相国寺佛降鬼子母揭盂壁画的记载,是有关“揭钵”画的最早记录,可惜未对壁画内容进行描写。明人徐树丕《识小录》收录了明代中后期人冯时可(字元成)的《揭钵图诗》,吟咏的据说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手卷本,诗中为我们提供了较早的揭钵画场面:“魔氛盛东方,鬼母生鬼子。一产五百徒,宾伽罗最异:八臂三其目,虎爪兼狼齿。阴兵恣凭陵,攫人飱脑髓。残害且无算,世尊为悯只。弘慈发神威,妙力胜角掎。妖子收钵中,不啻如玄蚁。魔众驾天来,海决山驱徙。火云吐玄焰,木石攒锋矢。万钲警毒龙,千鞭走狂兕。大智静恬然,楠檀高百雉。强弩变莲花,巨驳变玉蕊。巍锋幻云霞,惊波改清泚。猛兽为驺虞,波臣如女婢。日朗惠风和,太虚净无滓。”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揭钵”图像有三十多幅。
令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北宋初年高益善画蕃马,贵传马之风神气势,大相国寺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当与高益有关。然而此处的“乐部、马队”,具体情况不详。供献,供奉,奉献。乐部,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马队,应指马队鼓吹。